国内安全股票配资

免费股票配资 心理学家:想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,必须让他经历这3个阶段
发布日期:2024-07-25 21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03

免费股票配资 心理学家:想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,必须让他经历这3个阶段

央行下场买国债的消息不仅在国内发酵免费股票配资,摩根士丹利报告今天早间一份研报也关注了这个话题,不过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指出,中国央行量化宽松不会发生。这份报告在下午广泛流传,也被认为是市场回落的原因。

强大的孩子内心必备的是“弹性心理;高自我价值;高自我效能感”,父母不断给予孩子心理营养,才能达成目标。

——萨姐

作者:暖心

知乎上有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: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?

一个网友的回答很扎心:

从来没人教会我们“遇到创伤,被欺凌,抑郁焦虑,压力大时候应该怎么办放松”。

缺少自我认知,时常压抑和贬低自己;情感太过匮乏,所以胆小怯懦,极端偏激,社恐抑郁,压抑拧巴……

这条回答,戳中了太多人的心声,激起了很多“同病相怜”的人,他们都在“控诉”自己:情感脆弱时、焦虑抑郁时找不到自愈的方法。

为何他们会背负这么多痛苦?

因为父母缺少对孩子的“逆商”教育,孩子遇事不会自己扛、走不出逆境,没有强大的内心。

曾有心理学家说过:

强大的孩子内心必备的是“弹性心理;高自我价值;高自我效能感”。

我们要让孩子远离抑郁、焦虑,塑造他的强大内心,必须要让孩子经历这三个阶段!

01

第一阶段:试错期

提高孩子的“心理弹性”

一位心理学家讲过一个故事。

一个男孩在12岁这一年,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,诱因竟是父母一直在阻止孩子犯错。

小时候,男孩摔倒了,父母不安慰反而责怪他:“让你慢点跑,你不听,活该。”

吃饭不小心弄脏了衣服,父母又指责:“你看你,弄得到处都是,能不能省点心。”

上学时忘了带作业,父母又是冷嘲热讽:“叫你晚上不收拾,这回长记性了吧!”

男孩的成长不断充斥着父母的指责:

“养你有什么用”;

“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”

就这样,男孩在一次次错误中变得越来越脆弱,做什么事都顾虑重重。

许多父母,习惯性地去“拒绝”孩子犯错:

题目做错了,就是笨;

摔跤了,就是活该;

搞砸了一件事,骂他蠢……

殊不知,父母的这些无心话语会不断“屏蔽”孩子面对困难与失败的解决能力,让孩子内心越来越脆弱。

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:

一次考试考砸了就一蹶不振;

被老师批评几句,就不愿再去学校;

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、逃避……

其实他们都是被父母“斩断”了力量,失去了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力量。
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:心理弹性。

指的是个体通过面对并克服生活中的压力、挑战和逆境,可以提升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复原力。

其实,就是孩子面对逆境和挫折中的复原能力。

这一项能力是从孩子不间断地错误中去体验中发展出来的,同时慢慢发展出他的心理承受力、积极的心态、韧性。

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的错误,他就会在困难面前失去“反弹”的能力,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内耗之中。

微博上有一个很火的新闻。

有位妈妈让女儿去买馕,女儿却误将金额付成了3万元。女儿当时被吓得不知所措。

当时,妈妈并没有对女儿发火,而是想着怎样带女儿去解决问题。

她先是带着女儿和老板沟通,几番波折之后,终于把问题解决。

这时候她又教导女儿:

“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别担心,每个人都有失误,失误了就吸取教训,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。”

随后,再将解决问题的思路,一点点讲给女儿听。

犯错,考验的是一个孩子的“反弹能力”。

孩子的成长免费股票配资是螺旋性的。

父母要不断地让孩子去试错,然后教会孩子如何懂得规避风险,才会提升孩子在逆境中的“反弹能力”,这样才能让他韧劲十足。

02

第二阶段:赋予价值

帮助孩子“寻找自我”

有很多父母总是抱怨孩子难管:

催他写作业,吼三句都不会回应一次;

学习要时刻盯着,不然就懒散堕落;

平时批评一句,他就萎靡不振……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“不受父母的控制”呢?

看过一段话:

孩子从儿童期过渡到青春期,自我意识也逐渐成熟,他们明知道家长说的是对的,也不想照做,因为内心抗拒命令,不想被家长操纵。

许多父母,总习惯去“控制”孩子,好像什么都喜欢去管着孩子。

写作业要管、交朋友要管,生活处处都被父母掌控。

控制的背后是剥夺自我,它会不断消耗孩子,长期积累的压抑感也会让孩子在压力大的情况下出现消极情绪、叛逆等行为。

动画影片《青春变形计》中,女孩美美的遭遇令人心疼。

在妈妈面前她是乖乖女,听话懂事,成绩好,不叛逆,就算妈妈偷看她的日记她也不会反驳。

可是她内心非常压抑。

13岁那年,她在情绪激动时会变成红熊猫,这让妈妈对她的控制发挥到了极致。

妈妈会偷偷跟着来到学校,躲在课室外面的大树底下监视她的一举一动:

拒绝她去演唱会的请求……

在这样极度地控制之下,美美的情绪越来越糟糕,红熊猫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,让她出现了厌学、情绪崩溃等情况。

后来,父亲说:

“每个人都有很多面,有些是乱七八糟的,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,而是给它腾出空间,和它共存。”

于是在父亲的引导下,她开始找到自我。

她不再执着于乖孩子的形象,学会了追星、看帅哥、去学自己喜欢的舞蹈、听演唱会、交喜欢的朋友。

当她释放出自我过后,她体内的红熊猫消失不见了,人也变得越来越乐观了。

教育,就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,让孩子从“他我”到“自我”的进化,他才会增强抵御未知风险的能力。

父母不要随时都去管着孩子,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,让他知道“我是独立的、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”。
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中写道:

童年时获得的原始自我价值感,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原动力。

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,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尊、自爱和自信,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,勇敢地战胜困难。

父母不能做孩子的“监工”,而应该是做“给予者”:给予孩子价值、给予他机会。

孩子喜欢的事,只要不违背原则,都允许他去做;

有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去选择,只要让他承担后果就好。

如此,才会让孩子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找到“经验与责任”,然后越来越强大。

03

第三阶段:提升自我效能感

让他拥有“积极心态”

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“自我效能感”的实验:

他们选择了两组亚裔女生作为实验对象,让她们完成一项“数学考试”。

实验开始前,他们告诉第一组女生:这次考试“测试”的是“女生和男生数学能力的差别”。

告诉第二组女生:这是对“亚裔与非亚裔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别”。

此时,两组女生都有着刻板的印象:

一组觉得:男生的数学能力比女生强;另一组则觉得:亚裔学生比非亚裔学生的数学能力强。

结果:

第一组相信男女数学能力差异测试的女生,考试成绩很差;第二组:相信亚裔学生数学能力很好的女生,考试成绩非常好。

通过这个实验,我们发现:

“自我效能感”好的孩子,会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的感觉。

更有心理学家指出,自我效能感强的孩子,会有明显的心理特征:

面对压力引发的焦虑、困境,能够主动应对,而不是逃避;喜欢挑战、心态更积极乐观;

面对选择的时候,愿意主动出击,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。

相反,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:心态非常消极,内心始终会觉得自卑,做什么都习惯逃避和依赖。

所以,我们一定要构建孩子的“自我效能感”。

从简单点来说就是:

培养孩子“我能行”、“我可以”的自信心,让他拥有力量感。

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心思非常敏感,这时候一定要多培养孩子的这种特质,有两点很重要:

1)语言激励,让他觉得“我能行”

短片《努力一点点》中有一个男孩特别爱踢球,可每次都踢不好,教练也说他基础不好,男孩心里很沮丧。

但是,妈妈却一直鼓励他:

“教练说你一直都很努力,在这之前,你都完全不用头去顶球呢,但是你现在时不时都能做到了呢,再努力一点点。”

每一次,男孩在气馁的时候,妈妈总是鼓励他:“没关系,努力去超过前面那个人就好。”

于是,男孩每次失败时,都不断地想着妈妈的话,他便一鼓作气爬起来向前冲,奋力用头将球顶进,为团队赢得宝贵的一分。

我们要激发孩子的“内在力量”,让孩子们的内力在逐渐觉醒和提升。

给孩子积极的鼓励、积极地肯定、欣赏,是培养孩子毅力的一种心理保障。

2)要给予孩子认同感

台湾教育学教授赖念华回忆父亲时说:

我很感谢父亲给了我最好的“相信”。

从小,父亲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我原谅你,我相信你。

这份来自父母的相信落到她的内心,就变成了一种自我期许。

于是,她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带着热情开开心心地做。

父母常对孩子说“我相信你”这几个字时,会给孩子力量:我接受挑战、我愿意承受一切结果。

给孩子创造相信自己能力的机会,给他认同感,让他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难,内在坚韧不拔。

正确的教育是唤醒,而不是改造,唤醒孩子的力量,他才能不断前进。

04

美国心理学家洛莉·戈特利布在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有这样一段形容:

当我们感到脆弱的时候,我们就像生鸡蛋一样,一摔就碎!

但是如果我们内心变得富有弹性,那么我们就会像煮熟的鸡蛋一样、即使掉落在地上,也不会破裂。

所以,我们要让孩子的内心就像熟鸡蛋一样有韧性,在挫折中获得免疫能力。

犯错,会筑起孩子内心的一道“力量墙”:

让他在遇事时临危不乱;

让他觉得“自己有用”,是给孩子在挫折面前的安慰剂,让他不会去逃避;

给他“自我激励感”,会让他远离消极情绪,永远活得积极乐观。

孩子的成长,就是内力的较量,我们要给孩子筑起最坚硬的铠甲。



相关资讯